来源 投中网
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的鸿沟并不容易跨越。
全球PE退出荒的最新受害者出现了。
近日,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tershill Partners宣布将要退市,结束短短四年的上市生涯。
Petershill Partners最早成立于2007年,原本是高盛内部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2021年Petershill Partners被拆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随后成功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初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曾超过50亿美元,但在之后的四年里持续下跌。
自2024年以来,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在最高点时也比公司净资产低37%。在今年二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Petershill Partners的管理层无奈的表示,理论上公司不应该再开展任何投资,而应该把获得的所有资金都退还给股东,因为任何新投资都是在让股东的权益缩水。
今年以来,Petershill Partners采取了包括股票回购在内的各种措施试图提振股价,但均无成效。最终,Petershill Partners在公告中承认,如果市场没有重大改变,估值折价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下,退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全球黑马VC/PE的幕后推手
有意思的是,虽然股价惨淡,但Petershill Partners的业绩看起来其实并不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Petershill Partners,这是一家极为罕见的专业型PE机构:它的投资方向不是一般的行业,而正是PE行业自身。
具体而言,Petershill Partners专门投资其它GP。请注意,Petershill Partners不是去当LP,而是直接投资于GP公司,并从被投GP的成长中获利。
不难想到,Petershill Partners不会去投那些头部PE,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市场上新兴起的黑马PE身上,是一家专业的黑马PE发掘者。
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Petershill Partners如此不受二级市场待见。在全球PE行业退出荒的情况下,Petershill Partners受到的是双重冲击,它既像普通PE一样面临退出难,还由于投资组合GP的退出难而难上加难。
如果抛开宏观的市场因素不谈,Petershill Partners干的其实非常不错。从美国、欧洲到亚洲,过去十年来全球PE市场上很多冉冉升起的新秀,背后都有Petershill Partners的身影。
2007年,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基于自己在私募股权行业的广泛网络推出了Petershill Partners平台。高盛的想法很简单:VC/PE公司虽然为其他行业提供资本,但在为自身发展融资时却缺乏有效途径,Petershill的创立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彼时,高盛给Petershill Partners定下了非常清晰的投资逻辑:寻找那些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赶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前,投资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专家型PE。投资后,高盛可以为它们提供资本和战略支持,充当它们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这些年,部分被Petershill Partners发掘的黑马VC/PE有:
-
General Catalyst,一家专注于科技和消费领域的美国VC,以赋能型投资著称,是Airbnb、Snapchat的早期投资者。
-
Clearlake Capital,美国新一代PE中的佼佼者,不久前晋升为“mega-fund”,也是切尔西俱乐部目前的幕后第一大股东。
-
Frazier Healthcare Partners,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的专业型PE,定位为从早期到Buyout的全周期投资。
-
Arlington Capital Partners,擅长国防、航天等领域的专业型PE,是少数拿到美国国防部特别批准的PE公司之一。
-
Accel-KKR,专注于软件投资的专业型PE,由知名风险投资机构Accel Partners和私募巨头KKR所共同创立。
Petershill Partners是一位眼光毒辣的黑马VC/PE捕手,上述机构在拿到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资后基金规模,基本都出现了指数型的增长。
比如General Catalyst,在2018年被Petershill Partners投资时,正在募一只7亿美元的旗舰基金。在此后四年,General Catalyst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目前已成长为与红杉、A16Z等顶尖VC齐名的美国最大VC之一,它去年的新一期旗舰基金规模已达80亿美元。
同样是在2018年,Petershill Partners投资了Clearlake Capital。当时Clearlake Capital刚刚募集完毕36亿美元的旗舰基金,是一家刚崭露头角的新锐PE。此后,Clearlake的几乎每一期旗舰基金规模都能翻倍。2024年的第八期基金目标规模达到了150亿美元,跻身“mega-fund”之列。
这些投资中自然让Petershill Partners收益颇丰。今年初,Petershill Partners宣布以7.26亿美元的总对价出售其持有的General Catalyst大部分股权,据估计Petershill Partners的回报可达四倍以上。
风光上市
经过十多年的深耕,Petershill Partners成为全球GP股权投资领域的“王者”。虽然2010年后也有黑石等其它一些机构效仿高盛开展GP投资,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投资规模Petershill Partners都保持着遥遥领先。
到2021年,Petershill Partners已经持有19家优秀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可达1870亿美元。Petershill Partners俨然成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幕后隐形大佬。
2021年,趁着彼时货币大放水导致的全球IPO热,Petershill Partners也动起了上市的心思。
官方说法是,借助IPO,Petershill Partners将能够创建一个“永久性资本池”,长期、稳定的为新投资提供支持。这并不难以理解。摆脱有固定存续期的传统私募股权基金,从年复一年的募资中解脱出来,这几乎是每一个VC/PE的梦想。
2021年10月,从高盛拆分出来的Petershill Partners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彼时全球股市一片火热,Petershill Partners的上市相当成功。按发行价,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通过IPO融资12亿美元。
与其它上市PE不同,Petershill Partners这次上市将两只存续基金的投资组合也注入了上市公司,这两只由高盛管理的基金也由此成为Petershill Partners的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75%。
因此,Petershill Partners的上市让高盛获得了一大笔账面收入。按高盛原本的计划,它将通过逐步减持,在上市的五年之内把上述两只基金的持股比例降至25%。届时,高盛将相当于打包完成了基金的退出。
打骨折的资产价值
然而,没多久市场就风云突变,Petershill Partners的股价很快下跌,2021年还没结束就跌破了发行价,次年又跌破了资产净值。
Petershill Partners糟糕的股价表现令高盛非常郁闷。
一方面,这种情况下,高盛根本没办法进行减持。相反,为了维护股价高盛还不得不进行增持,目前持股比例已经升至80%。
另一方面,从数据上看Petershill Partners的业绩表现并不坏,股价本不应该跌成这样。
上市以来,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资组合GP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几乎翻了一倍,截至2025年已经达到3510亿美元。这表明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资的GP们确实非常优秀。
同时,Petershill Partners给股东派发的股息也一直在增长。年度总普通股息从2022财年的每股14.5美分增长至2024财年的15.5美分。另外,每一笔重要退出完成后,Petershill Partners还会发放特别股息。比如,成功出售General Catalyst的股权后,Petershill Partners在2025年4月发放了每股14.0美分的特别股息。
这些股息加在一起,上市以来,Petershill Partners已经给股东们分红近10亿美元。
然而,Petershill Partners却依然在跌。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投资者对私募股权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不信任,应该最为关键的一个。
Petershill Partners的主要资产是它投资的GP股权,目前其投资组合总账面价值约55亿美元。
君不见,这几年的全球S交易市场上,基金份额、项目老股被打骨折抛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谁知道你所谓的账面价值有多大水分?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相对于净资产接近40%的折扣,其实就是投资者眼中私募股权资产的应该享有的“风险折扣”。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账面价值的变化可以非常剧烈。2022财年,由于利率上升,Petershill Partners报告了高达8.07亿美元的未实现公允价值亏损。
Petershill Partners宣布退市的声明中写道:“自2022年以来,宏观经济、市场、地缘政治和行业特定因素带来的重大不利因素,削弱了公开市场投资者对另类资产管理领域的兴趣。因此,尽管公司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强劲,但在投资者中的反响不如IPO时那么强烈。”
此次退市,高盛将以45亿美元的总估值把Petershill Partners重新私有化,较公告披露前一日的收盘价溢价35%,但仍然低于Petershill Partners上市时的市值,且明显低于Petershill Partners的净资产。
理论上,这将是一笔win-win的交易,Petershill Partners的少数股东们可以立即获得35%的收益。由于收购价低于资产净值,高盛在交易后也能录得账面上的利润。
交易后,Petershill Partners又重新变成高盛100%持股的内部公司,继续以非上市PE的状态运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Petershill Partners也又一次证明,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的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当把私募资产放上股市,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裸泳”的小丑,就连高盛这也的顶级操盘手也难以幸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