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本次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了适当放宽调整:对一般报考者的年龄要求从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者的年龄要求从40周岁以下放宽至43周岁以下。
“国考”松绑35岁年龄限制,是构建更公平就业环境的重要突破,也是在积极推动“全年龄段就业友好社会”的共识形成。
之前,所谓“35岁门槛”成为很多职场人的心结,横亘在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只招聘35岁以下的”“35岁之后要优化”……一刀切地以35岁划线,违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成为饱受诟病的年龄歧视问题。对于个体来说,年轻人焦虑“未老先衰”,中年人恐惧“被时代抛弃”;从宏观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增大,延迟退休政策逐步落地,“35岁门槛”与延迟退休现实形成矛盾。
这一次,“国考”放宽年龄限制,从原来的35岁放宽到38岁,有着重要的风向标意义、示范效应,不仅是3岁的年龄放宽,更释放了政策的“想象空间”:在人才流动的“航道”上拓宽了入口,让更多年龄段的优秀人才能找到用武之地,推动社会从“年龄焦虑”转向“能力竞争”,最终提升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国考”作为重要的人才筛选机制,也在重塑社会对“职业生命周期”的认知: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各的精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是“消除就业歧视”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就业公平被摆在了公共政策更核心的位置上,也需要落实在具体的招录、招聘政策当中。
35岁左右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段,不是“职业的断崖期”,消除歧视和刻板印象,才能够推动人尽其才,而制造年龄焦虑,只会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社会就业资源的错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国考”放宽35岁年龄限制,不是照顾,而是尊重,尊重奋斗者;是“试水”,更是示范,带动全社会一起来消除就业年龄歧视。“国考”迈出了打破35岁年龄限制的关键一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在招聘中也能够跟进、落实,摘下有色眼镜,做到唯才是举。
推动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给奋斗者多一点时间,为社会留一份包容,让每个年龄段都在职场上释放各自的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