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8日,中国科协微信公众号发文缅怀道,从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的思想碰撞,到科普一线的躬身力行;从科技战略的前瞻建言,到青年人才的悉心培育……杨振宁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国际交流、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贡献卓著,为我国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持续而深刻的力量。
该文回顾道,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跨国科技交流几乎处于冰封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振宁毅然决定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以实际行动架起沟通的桥梁。杨振宁的破冰之旅,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和积极反响,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访问、探亲等。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对此予以高度评价,称赞道:“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成就而言,他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杨振宁既是对世界物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社会活动家。在美国,杨振宁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发展现状,并成功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合作,协助一批中国优秀物理学者赴美交流与研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成归国后成为科研骨干,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1974年,杨振宁、周光召、黄宛、邓稼先、黄昆(从右至左)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新华社 图
另外,杨振宁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并视其为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975年,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这一建议得到高度重视。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科学美国人》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后更名为《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环球科学》总顾问,持续推动国外优秀科学内容本土化,广泛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科学爱好者。
杨振宁不仅建言献策,更身体力行地参与科普实践。他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参与科普活动,坚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传播科学精神。
自1990年起,杨振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反思与推广中。他不断强调科学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呼吁更多学者和年轻人投身于此,为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支撑。
2005年7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馆主要支持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杨振宁作了题为《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的学术报告,从科学史角度阐释科学发现的历程。
此外,他格外重视与普通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交流。2007年12月10日,正值杨振宁与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50周年,中国科技馆特邀杨振宁参加“大师讲科普”活动。在专题报告中,杨振宁系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深情讲述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从提出到实验验证的曲折经过,为满场听众带来一场科学思想的启蒙。
中国科协上述文章还指出,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科技人才培养,他把培育中国杰出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使命。
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教育界、科技界百废待兴。杨振宁回国考察时,清醒地意识到中美在科研水平和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大多数年轻学者难以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然而,他也敏锐地发现,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潜力深厚,完全有能力赴海外深造后回国效力。
基于这一判断,他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他不仅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为中国学者赴美提供系统支持。
1986年,应数学家陈省身邀请,杨振宁在南开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在他的指导下,该研究室从零开始,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此外,杨振宁推动设立“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和“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奖项,激励一代代青年投身科学创新。他常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既有思想又能动手的支柱型人才。”
晨羲载曜,千里同途。2003年,杨振宁自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并将其寓所命为“归根居”,喻示落叶归根之愿。
从清华园的无忧童年,到西南联大的烽火求学;从远渡重洋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擘,到毅然归来引领清华攀登学术新高地……他的一生仿佛一场追寻理想的漫长旅程,追寻着一个纯粹、自由的学术殿堂。
耄耋之年,杨振宁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为他主导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筹措科研经费,倾力吸引和培养世界级科学家。他常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关键是要找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间大有发展空间的方向。

杨振宁给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中国科协之声 图
中国科协文章回顾道,2015年,杨振宁又作出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此后,杨振宁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外国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之先河。2021年,99岁高龄的杨振宁将毕生积累的2000余件珍贵文献、手稿与艺术品捐赠予清华大学。他拄着拐杖,不用搀扶走上主席台出席了捐赠仪式,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铮铮风骨与深厚情怀。
“杨振宁以一生践行‘有生应记国恩隆’的家训,不仅科学成就辉煌,更以崇高的报国情怀,成为无数后辈科技工作者仰望的精神高峰。”中国科协方面评价称。
公开报道显示,杨振宁曾说,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起点是在清华的科学馆,当时他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他在人生的终点又回到清华科学馆,画了一个“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朱邦芬这样评价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回到清华后“画圆”的收笔之作十分出色,他所作出的贡献至少包括学术领导显著、物理研究不辍、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钻研科学史研究、发表近30篇SCI论文、出版多本专著等。
在2021年9月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起,1971年邓稼先给他的信中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说当时没有看懂这句话,50年后,他回应称:“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