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10月28日,规模达500亿元的浦发转债正式从上交所摘牌,为这场历时六年、曾一度陷入“转股停滞”的转债发行画上句号。
对此,多份券商研报评价称,浦发银行转股节奏有序,管理层推动转债转股目标明确、执行有力。AMC及中移动等稳定股东增持彰显信心。
最终,浦发转债以99.67%的超高转股率远超市场预期,仅余0.33%转债按规则兑付,成功化解了浦发银行的现金兑付压力,也为银行转债市场提供了“多方协同破局”的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这一资本运作的完成,也为浦发银行后续聚焦主业、推动业务转型与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财务基础。
一场惊险的困局反转
10月28日晚间,浦发银行(600000.SH)公告称,该行浦发转债自2020年5月4日起进入转股期,截至2025年10月27日,累计已有人民币498.37亿元浦发转债转为该行普通股,累计转股股数为39.54亿股,占浦发转债转股前该行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额的13.4701%;未转股的浦发转债金额为人民币1.63亿元,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0.3258%。
以此推算,浦发转债转股比例约为99.6742%。
浦发转债的转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到期前半年仍深陷“转股停滞”的困境。
回溯其发行历程,2019年11月,浦发银行发行500亿元浦发转债,初始转股价格为15.05元/股,后因年度利润分配调整至12.51元/股。
根据条款,若要触发强制赎回机制,需浦发银行正股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即16.26元/股),但受股价长期低迷影响,这一条件始终未能达成。
截至2025年3月末,浦发转债未转股比例高达99.9971%,累计转股金额仅144万元,意味着彼时500亿元转债几乎全部面临到期兑付压力。
若按此趋势发展,浦发银行需按110元/张(含税)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转债,将承担约550亿元的现金兑付责任,这对浦发银行而言,影响显而易见。
转机始于2025年6月。随着信达投资、东方资产、中国移动等“白衣骑士”相继入场,浦发转债的转股进程按下“加速键”。
6月30日,信达投资率先将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全部转股,合计转为9.12亿股普通股,打响了“转股驰援”的第一枪。
9月,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跟进,通过二级市场购股+转债转股的方式增持,截至9月29日,其已持有浦发银行10.73亿股(持股比例3.44%),并仍持有860万张转债;
由此,浦发银行引入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作为重要股东并给予董事会席位,确保转股顺利进行。
作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的中国移动更是“主力军”,10月内三次大规模转股:10月13日将5631.45万张转债转为4.50亿股,10月17日转股1874.07万张,10月24日再转1483.83万张,三次转股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从17.00%提升至18.18%,成为推动转股率飙升的核心力量。
截至10月27日(最后转股日)收盘,浦发转债累计转股比例突破99.67%,未转股余额仅1.64亿元,较此前市场担忧的“超百亿兑付”局面实现彻底反转。
多方协同的共赢破局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向界面新闻表示,此次超99%的转股率不仅避免了大额现金流出,还直接提升了浦发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优化了其资本结构,增强了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根据浦发银行此前发布的公告,此次可转债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8%、资本充足率为13.55%。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可见,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认为,据测算,若转债全部转股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5个百分点至9.41%,为公司保持适宜扩张速度、推行“十五五”发展规划做好储备,打开后续成长空间。AMC举牌和大股东增持,也充分彰显了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投资浦发转债的各方投资者都获得了好收益。
假如是自发行时即持有并选择到期兑付的投资者,可锁定10%的累计收益率(按100元面值发行、110元兑付计算);
假如是选择转股的投资者,叠加2025年10月浦发银行股价8.99%的月度涨幅(10月23日报12.97元/股),收益空间进一步提升。
中金公司研报称,信达投资和东方资产通过派驻董事的方式,可以将浦发银行的投资按照权益法记账,即以1倍静态PB估值并表;浦发银行交易于约0.5X静态PB,其中价差将以投资收益的形式计入当期利润表。
由于中国信达投资的时候是6月,因此已将该巨额“纸面盈利”体现在半年报中。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信达持有浦发银行9.18亿股(3.03%),提名代表获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席位,可参与财务与经营决策,形成重大影响。当日按权益法核算该联营公司投资,应享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1.34亿元,较初始成本溢价72.28亿元,已调整相关权益科目。
武泽伟表示,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中国移动作为重要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彰显了其对浦发银行长期发展的信心,双方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战略协同有望深化。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中移动作为浦发银行的股东,有助于其更好地分享浦发银行未来的经营成果,增强其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回报和战略协同效应。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不仅限于资本层面,还包括业务层面。浦发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可以为中移动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而中移动的技术优势也有助于浦发银行拓展金融科技业务。
综合来看,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表示,浦发银行本轮转股节奏安排清晰,推进过程有条不紊,从引入战略投资者到主要股东集中转股,体现出管理层在推动转股和补充资本方面的决心与执行力。
为银行转债破局提供参考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浦发转债的成功经验在于“多方资本协同+合理时间窗口把控”: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与战略股东的入场,既提供了转股所需的资金支撑,也向市场传递了对银行经营的信心;
另一方面,转股操作集中在到期前4个月启动,为市场消化转股带来的股份稀释效应预留了充足时间。
浦发转债的圆满收官,不仅缓解了浦发银行的资本压力,更为当前转股率低迷的银行转债市场注入信心。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浦发转债摘牌后,市场上仍存续兴业转债、上银转债、重银转债、青农转债、常银转债、紫银转债6只银行可转债,其中除兴业转债转股率达17.30%外,其余5只转股率均不足1%,青农转债、紫银转债的转股率更是接近于零,仍面临“到期兑付”的潜在压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的症结在于“破净+高转股价”的双重困境。银行股普遍破净,转股价无法下修;发行时转股价设定偏高,与当前股价倒挂,使投资者缺乏转股动力。加之机构投资者偏好固定收益,形成“转股难、兑付压力大”的恶性循环。破解之道在于银行提升经营质量,改善市场预期,同时优化可转债条款设计,让转股机制真正发挥效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