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上,聚焦“数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这一主题,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共同拆解数智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破圈”注入新动能,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地路径。
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性跃迁,都必然伴随文化形态的创造性重塑。文化和科技不是物理组合而是一种化合反应,要用好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机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京依托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双定位,形成了技术、场景、生态三大优势,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文体娱融合、文博文创四大领域探索出了“首都实践”,展现出了“北京智商”与“北京情商”。
在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现实挑战方面,于丹认为存在智能技术契合文化场景不足、文化传播缺乏精准性;文化符号数智转译失准,技术赋能与文化内核存在割裂;国际传播面临技术壁垒,中文语料库的“西化”制约文化认知等问题。
基于对数智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于丹提出了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路径和策略:首先,以通用人工智能(AGI)为核心构建“五维文化体系”,破解技术应用浅层化问题。其次,数智时代的核心是连接,需建立理念、技术、传播协同创新三大抓手:理念上从“保存实物”转向“保护与活化并重”,用技术激活文化内涵;技术上整合跨领域技术,形成“技术集群”;传播上通过“云逛展”等轻量化、互动性产品,使文化受众转变为文化传播参与者,构建“专业机构+大众用户”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播生态。
如何借助数智共情推动国际化表达?于丹指出:其一,构建跨文化传播数智案例模型与语料库,以故宫、卢浮宫为典型案例,挖掘文明内涵,为国际化提供案例支撑。其二,摒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s Human being”(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零和思维,将人机协创角色升维为应用者、融入者、进步者,优化文化服务与数智体验。其三,着力推动北京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形成文化大模型、数字文博、智能演艺等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沉浸式项目延长文旅链条,建立“云平台”等扩大北京IP影响力。
从“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理念、视野与眼光”角度,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指出,以数智技术赋能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立足中华文化主体性、秉持文明互鉴,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守正创新助力文化现代化与文明复兴。
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从数字场景着手,提倡秉持“以资源为本、技术为媒、创意为核”的理念,来探索世界文化遗产表达新可能。
在圆桌讨论环节,于丹与多位业界人士围绕“数智时代传统文化区域性创新与传播”展开对话。业界人士认为,文化创新需遵循市场逻辑,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从“接触”到“接力”的非遗传承。
本次论坛由北师大主办,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