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2023 年 12 月 15 日拍摄的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珠江奔涌,伶仃洋畔潮起不息
这片串联起广州、深圳、珠海
等九市及港澳的热土
不仅承载着千年岭南文化的厚重底蕴
更在新时代浪潮中
成为全球智能科技产业的 " 创新高地 "
图为大湾区低空出行。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
到生产线的智能迭代
从街角的智能终端
到全球市场的科技爆款
大湾区正以独有的底气
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 " 全球引力场 "
全链集群:藏着 " 中国智造 " 的硬核底气
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 " 实训 "。
走进深圳的智能工厂
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
焊接、组装、检测全流程
在东莞的电子产业园内
芯片、显示屏、传感器等
上下游企业无缝衔接
在珠海的新能源汽车基地中
智能产线实现零部件到整车的数字化管控
这就是大湾区的产业实力
2 月 24 日在广州番禺广汽智联新能源产业园拍摄的埃安智慧产线。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全球 40% 的智能手机
70% 的消费级无人机
全国 1/3 的工业机器人
1/4 的新能源汽车都产自于此
广东已孕育出 9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7.7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低空经济、机器人、人工智能、新型储能
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迅速
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行业巨头坐镇
近 10 万家智能科技企业紧密联动
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终端产品制造
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粤港澳大湾区
" 造一台智能设备 " 不需要跨越大半个中国
上下游协作触手可及
为智能产业发展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
创新引擎:让科技突破 " 加速落地 "
深圳湾实验室里
科研团队正在探索生命科学的密码
澳门大学的集成电路实验室中
新型芯片测试数据不断刷新
广州的科创孵化器里
年轻人的智能机械创意快速转化为实体产品
这是 2024 年 9 月 19 日拍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深圳河两岸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创新,是大湾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2025 年 " 深圳 - 香港 - 广州 " 创新集群
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
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
沿珠江两岸如 " 人 " 字铺展
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
大湾区锚定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
全链条发力
构建闭环式创新生态体系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港澳顶尖科研资源双向赋能
香港的人工智能研究
澳门的智能医疗探索
与珠三角的制造业基础完美契合
让 " 实验室里的想法 "
能快速变成 " 工厂里的产品 "
开放枢纽:链接世界的 " 智能桥梁 "
图为广州港南沙港区。
清晨,广州港南沙港区的无人集装箱码头
满载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的货轮驶向全球
午后,深圳前海的跨境电商平台上
海外采购商一键下单定制大湾区智能设备
夜晚,澳门的国际会展中心里
中外企业代表热议智能产业新趋势
这是广州珠江新城的夜景(2024 年 11 月 28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开放,是大湾区与生俱来的优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为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澳门依托中葡平台
助力智能产品开拓葡语国家市场
珠三角的制造业基地
则提供全球领先的产能保障
" 港澳平台 + 湾区制造 + 全球市场 " 的协同模式
让大湾区成为全球智能产业的 " 会客厅 "
在这里,跨国企业能对接中国创新需求
国内企业能链接全球供应链
每一次合作都在书写智能制造的新篇章
湾区之约:12 月,智能盛会来袭!
当产业集群、创新活力
与开放格局完美融合
一场全球性智能科技盛会已然蓄势
2025 年 12 月 4 日至 6 日
全球智能机械与电子产品博览会(AIE)
将以 " 一展双城 " 模式
在澳门与珠海同步启幕
总展览面积超 7 万平方米
六大主题展馆
将汇聚 1200 余家海内外科技企业
数千家采购商
澳门展区聚焦卫星通信、AR/VR
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
珠海展区主打工业机器人
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应用成果
"1+1+6+N" 系列活动精彩不断
全球智能科技峰会、供采对接会
新品发布会轮番登场
既能一睹行业尖端技术
更能精准对接合作商机
澳门旅游塔和横琴、珠海景色(2024 年 7 月 5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
珠江潮涌,智造未来
湾区有约,共赴新程
澳门与珠海向全球发出邀请
12 月 4 日至 6 日
让我们齐聚大湾区
感受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
共享开放合作的无限机遇
共绘全球智能产业的崭新蓝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