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山野,若少了敬畏与准备,梦中的“诗与远方”,也可能在现实中褪色。
■ 面对“野游”的风险,需要找到一种更可持续的平衡。
■ 山河壮美,值得我们以最安全的方式去走近;生命可贵,容不得任何以冒险为名的侥幸。
“沉浸式户外”“山间露营”“溯溪玩水”……社交平台上,这些自带滤镜的词汇,配上精心修饰的风景照,把许多未经开发、不对外开放的“野生景点”,包装成了诗与远方的代名词。它们像一首首未完的田园诗,诱惑着一颗颗渴望出走的心,踏上那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但现实,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敲响警钟。11月25日,陕西西安警方通报了一起违规穿越秦岭的被困事件,三名“冒险家”在多部门联合救援下脱险,随后依法接受了处理。而江西庐山“9·27”驴友遇险事件也有了后续——当地政府依法追偿救援费用7.4万元。这些事件像是一记清醒的拍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野游”不再任性,让旅行回归安心与美好?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
明明立着“未开发区域,禁止入内”“危险勿近”的牌子,却总有人视而不见、执意前往。“野游”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在驱动?
比如,对“原始感”的浪漫想象。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向往“未经雕琢”的自然。陶渊明笔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在今天演化为一种对原始野趣的执念。有人感慨:“在没有信号的山野里,才能找到满格的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可一旦过度,就容易把“未开发”等同于“纯粹”与“治愈”,却选择性忽略了大自然中潜藏的不可控与高风险。于是,“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反而成了某些人心中的“打卡邀请函”。
再如,对“独特性”的执着标榜。当青石板、红灯笼、仿古街成了景区标配,当“想你的风”吹遍大江南北,一些旅行者开始渴望“不走寻常路”。他们希望借助小众、隐秘的目的地,完成一场关于品位与身份的“表演”。正如李白诗云:“一生好入名山游”,但今天的“名山”若太挤,就有人转向“野山”。殊不知,这常常让危险在光环之下变得模糊。
还有,对“种草”的盲目追随。社交平台上,“与山野独处”“秘境打卡”类内容热度不减。不少博主为吸引眼球,用精心设计的画面和撩拨心弦的文案,把复杂多维的野外环境简化成一个个“出片圣地”。而屏幕这头的我们,在信息的轮番轰炸下,渐渐失去了对风险的判断力。评论区里,“求坐标!”“跪求路线!”的留言层出不穷,仿佛别人的“种草”,就是自己出发的全部理由。
二
怀揣热忱走向山野,本是一场美好的出发。可若少了敬畏与准备,梦中的“诗与远方”,也可能在现实中褪色,甚至成为不愿回忆的结局。
一次冒险,或许就是生命的终点。走进未经开发的秘境,就像翻开一本没有安全指南的冒险之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户外探险事故达335起,84人失去生命,92人受伤,11人失踪。那些表面清澈的溪流,可能暗藏深潭与漩涡;那些鸟语花香的丛林,也许正是野兽出没之地;那些壮丽巍峨的山谷,一场暴雨就可能引发山洪与落石。真正的“秘境”,往往也是“险境”。别等到手机没了信号,才发现自己求救无门。
一张美照,也许就是自然的伤痕。大自然自有其精妙的平衡,而我们不经意地闯入,常常在不自知中打破这份宁静。为了拍一张值得炫耀的照片,你踩踏的可能是生长了上百年的珍稀植被;你随手触摸的丹霞地貌、钟乳石,一旦破坏,几乎无法复原;你在原始森林里的一次随意用火,可能点燃整片绿色。我们总想成为第一批到达者,却没想过:或许正是人类的缺席,才让那里美得如此动人。
一次求救,可能就是社会的负担。我们相信,危难之时社会不会袖手旁观。但在人迹罕至的险境中展开救援,每一次都是对公共资源与救援人员的巨大考验。以庐山“9·27”事件为例,为救8人,当地出动200余人,奋战一天一夜,救援费用近50万元。这背后,不仅是财政的支出,更是无数家庭的牵挂与救援人员生命的冒险。这份沉甸甸的守护,值得我们用最大的审慎去珍惜,而不是轻易透支。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
三
面对“野游”的风险,我们并非要放弃出发,而是要在向往与理性、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一种更可持续的平衡。
让准备,走在冒险之前。《孟子》有言:“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真正的自由,从不是任性而为,而是建立在自我约束与充分准备之上。选择一条合法开放的路线,提前了解天气与风险,掌握基本的野外技能,与信赖的伙伴同行,这些看似烦琐的准备,不是对探险精神的削弱,而是对生命最诚恳的尊重。正如一位户外老手所说:“走进自然,要怀着做客的谦卑。轻轻地去,轻轻地走,除了记忆,什么也不留下。”
让治理,走在风险之前。“野游”治理,要既“管得住”又“疏得通”。一方面,必须筑牢“人防+技防+物防”的安全网,对违规探险行为依法处置,让规则的警示灯照亮任性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优质的“替代品”——对于有潜力的自然区域,可经科学评估后规划出安全规范的户外路线,满足大家对野趣的向往。传统景区也应跳出同质化困局,打造更有地方特色与深度的体验产品,让大家“不必野游,也能尽兴”。
让责任,走在流量之前。社交平台是我们获取灵感的窗口,也应是传递理性的桥梁。平台方不妨优先推荐合规、安全的旅游内容,对违规宣传“野生秘境”的帖子及时限流或清理。内容创作者在“种草”时,是否能多附一句温馨提示?让每一次分享,不仅点燃出发的热情,也播下理性与责任的种子。
山河壮美,值得我们以最安全的方式去走近;生命可贵,容不得任何以冒险为名的侥幸。愿我们都能许下一份无言的约定:用准备代替冲动,用敬畏代替征服,用责任守护每一份向往。
如此,我们带走的才是真正的诗篇,留下的才是永恒的远方。
原标题:《你的“野”,谁来买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