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女”一词源自日语,意为“少女”。乙女游戏(简称“乙游”)指的是以女性玩家为主要受众的恋爱模拟游戏。游戏中,玩家通过故事剧情和各类互动,与虚拟男性角色产生情感联系,从而获得浪漫的恋爱体验。
自2017年《恋与制作人》等国产游戏上线以来,乙女游戏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2025年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及潜力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达80亿元,同比激增124.1%。
公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反应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表达了对青年人“沉迷”虚拟恋爱的担忧,对氪金购买情感体验的质疑。11月5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沈奕斐教授主要从事性别研究和家庭研究,聚焦社会性别、爱情与婚姻、家庭关系等微观领域。近几年,沈奕斐教授也持续关注追星、乙女游戏和cos委托等新型亲密关系。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
乙女游戏背后是情感自主性与平等性的强烈诉求
澎湃新闻:您印象中的乙女游戏玩家是怎样一个群体?
沈奕斐:这几年在情感社会学研究中,我会比较关注新型亲密关系,比如cos委托、虚拟主播等,乙女游戏是其中之一。我们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探索乙女游戏玩家群体。田野调查的对象以上海高校(尤其是复旦大学)的大学生为主,这些受访者普遍学历较高、学业表现优异,显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乙女游戏玩家群体,因此难以对整体人群做出代表性描述。
很多人对乙女游戏玩家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这是低龄群体的幼稚消遣。但我们的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玩家是学业优秀的高学历年轻人。这也许能反映出当代青年亲密关系的转型趋势,他们正在通过数字互动,重新定义情感需求的满足方式。
澎湃新闻:从乙女游戏机制设计到火爆的消费市场,您认为这反映了当代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怎样的诉求?
沈奕斐:乙女游戏的背后是青年女性对于情感自主权与平等性的强烈诉求。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消费、日常沟通、“约会”等交互式设计,主动塑造与虚拟角色的情感关系。在这里,玩家无需面对现实情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自行决定虚拟情感关系的发展节奏和走向,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情感的定制化和个性化。
与此同时,游戏中的男性角色,往往会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罕见的共情能力。他们对女性充满了尊重和包容,支持女性个人发展,甚至能够自然地讨论月经等女性议题,这种设计精准捕捉了女性对平等对话的期待。玩家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中的性别压力,体验到更为自主的情感支持与认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主义与亲密关系的转型。乙女游戏不是简单的“花钱买情感”,而是通过消费获得亲密关系的主导权。在大多数玩家的心中,游戏角色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他们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玩家付费给游戏公司,但恋爱的对象是虚拟角色。因此游戏公司赚的钱、做的事情自然也和游戏角色无关。通过“消费者-虚拟角色-游戏公司”三角模式,巧妙地将金钱交易与情感体验进行切割。玩家既能通过金钱“购买”情感体验,又不会产生“花钱买爱情”的负面感受。
澎湃新闻:近年来,男性向恋爱游戏似乎并未出现乙女游戏一样的火爆场面,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沈奕斐:对于男性向恋爱游戏市场的描述并不准确。男性向恋爱游戏,即Galgame(又称:美少女游戏),实际上拥有比乙女游戏更悠久的发展历史。狭义的Galgame指纯粹的恋爱模拟,而广义则包含各类带有情感互动的剧情游戏。从广义而言,游戏市场长期以来都优先满足男性需求,情感类游戏大多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男性玩家已经被市场“关照”得太好了。反而是女性玩家,直至近些年才受到关注。当女性玩家的消费潜力被资本市场发现,这才刺激了乙女游戏的发展。
乙女游戏的核心,在于它深刻地展现了消费主义对现代亲密关系的渗透与重构。与传统线性叙事的买断制游戏不同(大部分Galgame都是买断制),乙女游戏普遍采用“内购制”的消费模式,即故事情节没有固定的流程和结局,玩家可以自行选择故事走向。只要游戏不停服,玩家与角色的关系可以无限延续。
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游戏角色能够以更接近真实人际关系的方式“成长”和“变化”,创造出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当这样的开放式游戏逐渐突破了娱乐的边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开始影响我们的情感结构和亲密关系认知。
当玩家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与虚拟角色进行日常沟通,这类互动不仅存在于游戏内部,也会延伸至现实生活中。节日期间,游戏会推出特别活动,进行节日约会,给足满满的仪式感。除了主线剧情,玩家可以通过攒游戏币或氪金抽卡,解锁“约会”剧情。还有社群讨论、分享和二次创作,能让虚拟角色和虚拟亲密关系得到群体的认可。正是这套精密的情感交互系统,让无数玩家对虚拟角色产生了深厚的“真情实感”。
互联网时代的性别议题悬浮
澎湃新闻:我们能从乙女游戏的语言、角色中感知性别平等趋向,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还是反射?
沈奕斐:那些令人着迷的角色设计、正向的反馈,动人的笔触,甚至是声音的选择,都来自游戏制作团队,而不少乙女游戏的制作团队都是全女性班底。她们深刻地理解女性视角,但创造出来的终究是一个女性想象出来的情感世界。这个数字世界中的平等,并不触及任何现实性别结构的不平等,比如职场歧视、家庭分工等问题。乙女游戏所带来的进步性或平等性,更多地偏向于语言和感受层面,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较小。
互联网领域也是如此,“话语性的平等”对现实生活实际变革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这几年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了“性别平等的停滞”现象,很多讨论仅仅停留在感受抒发与话语更新的层面,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实质性的社会改变。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当“冠夫姓”这类议题在舆论场中频频引发热议时,与广大女性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宅基地”权益问题,却始终未能获得同等的关注热度。这种讨论热度的失衡,某种程度上正折射出性别议题在当下公共空间中的某种错位与偏移。
与此同时,当情感自主在数字世界中被商品化,意味着女性情感自由和自我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能力挂钩,玩家会逐渐依赖消费行为来维系这种体验。当情感与消费的绑定,是否会加剧不平等?如果性别平等依赖于消费主义,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就会被资本所控制。作为学者,这是我们对乙女游戏所代表的趋势,比较担忧且深感遗憾的。
乙女游戏也许是一个性别平等理念的试验场,这里有善解人意和包容支持的伴侣,可惜生活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着各种结构性差异,而这些“差异”才是影响人们生活的关键因素。对于玩家而言,认识到这种局限性非常重要。
虚实边界逐渐模糊,新型亲密关系是大势所趋
澎湃新闻:随着生成型AI的崛起,“AI虚拟恋人”话题再度被讨论。恋爱类游戏和“AI虚拟恋人”的爆发式增长,是否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婚恋焦虑?
沈奕斐:“虚拟”与“真实”的二元划分正在被数字原住民一代彻底重构。对于“Z世代”来说,网络空间并非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是生活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号体面,小号发疯”,有时候在数字世界中,他们反而更能展示真实的自我。“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我认为乙女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关系形态,即一种与“纸片人”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新型关系模式。它既不能简单归类为传统爱情,也不该被定义为被动且单向的“拟社会关系”。这种与虚拟角色建立的亲密连接,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新型关系与现实婚恋状况之间的因果性并不强。我们的研究发现,玩家并不会因为沉迷游戏就放弃现实恋爱,现实中拥有伴侣的人也可能投入游戏世界。这就说明虚拟情感体验与现实亲密关系并不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因果倒置:并非乙女游戏导致玩家逃避现实关系,而是现实中的情感缺失促使部分女性转向游戏以寻求补充。当传统婚恋模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时,乙女游戏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低压力、低风险的情感替代机制。玩家可以在不承担现实情感风险的前提下,从数字互动中获得安慰与支持,从而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压力。乙女游戏并非单纯的逃避行为,也不是对现实爱情的简单复刻。对许多女性玩家而言,它更接近于一种新型的情感实践——一种在安全边界内探索自我与关系的可能。因此,“虚拟关系导致现实疏离”这一前提并不成立。事实的逻辑,恰恰与之相反。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新型亲密关系”,您如何界定它?
沈奕斐:当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正经历一场静默的结构性变革。传统观念中,亲密关系总需依附于一个具体、熟悉的对象——家人、伴侣或朋友。然而,随着媒介技术与情感实践的演变,一种“新型亲密关系”正在浮现:它的对象可以是现实中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可以是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的虚拟角色。无论是追星、乙女游戏,还是Cosplay委托,这些行为所构建的情感联结,在结构上已接近于传统亲密关系,却完全跳脱出“熟人社会”的情感逻辑。它们不是对现实关系的模仿,也不是“拟社会关系”所能概括的——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单向、由观众单方面构建的情感联结,而前者则具备更复杂的互动结构与情感投注方式。
因此,我们不应再将乙女游戏等情感现象简单归类为“逃避现实”或“虚拟替代”,而应正视其背后所反映的深层变迁: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观念与实践,正在被数字技术重新塑造。在即将出版的追星研究中,我尝试将“新型亲密关系”归纳为几种典型形态。例如追星的“共养之爱”,以及乙女游戏所代表的“自我恋爱”——它既非传统亲密关系中的双向互动,也非拟社会关系中的单向投射,而是一种介于其间、以“主动去爱”为核心的新型情感模式。
这些与“陌生人的亲密关系”,跨越虚实边界,重构我们对亲密、爱与联结的理解,也创造出全新的情感满足方式。它们不是现实关系的附庸或替代,而是情感结构本身正在进化的信号。
澎湃新闻:对于恋爱类游戏和“AI虚拟恋人”等新型恋爱形态,您如何看待其未来的发展?
沈奕斐:无论喜欢与否,这已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AI恋人必然会出现,同时它也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它既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比如“AI精神病”,即一种因过度使用AI聊天机器人或大语言模型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正如二十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手机会成为人体“器官”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未来,AI恋人也将以我们难以预想的方式重塑人类的情感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