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子很特殊,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时间,值得我们每一位认真记取。历史不能重演,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责任。
同时,祝贺各位同学经过考场磨炼,进入哲学系。我们在场的同学们,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硕士生,还有的是博士生。从某种角度来讲,大家基本上都是自愿选择来到哲学系的。不管怎样,能选择这里,就说明大家认同我们哲学系。要融入这个大家庭,首先我们需要对哲学系有一认识,只有具体认识之后,才能对哲学系产生应有的认同。如所周知,目前华东师大哲学系由于师范体系等原因,处境有点尴尬,似乎不上不下,其发展也确实受到一些限制。但从历史来看,我们系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我常和大家讲一段往事:华东师大哲学系与清华大学的特殊联系。前些天,我专程参加了清华大学国学院创立100周年纪念会。当年清华大学的国学院在文史哲具有重要的学术辐射作用,回溯其历史就能知道,清华大学国学院最初虽只是是一所学院,但却涵盖着人文学院不同领域。国学院四位导师,学术背景的不同也表明了这一点。正是在国学院的影响下,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得到了多方面发展,而清华哲学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哲学系,都是国内重要的哲学系,只是两者定位不同。北大哲学系源自京师大学堂,因而历史传统意识更强;清华曾以留美为目标,哲学系也更侧重西方哲学,事实上,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当时西方哲学系差别并不大,其衍化与西方哲学呈现同步形态。总体上,当时北大与清华这两个系都是中国哲学领域的翘楚。
然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清华哲学系停办了,哲学系的教师大多转到了北大。然而,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有不同传统,北大也缺乏清华发展的土壤。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是金岳霖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个引入现代逻辑的哲学家,同时,在知识论、形而上学多有建树。此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也在清华任教。金岳霖后来主要在科学院从事逻辑学研究,主编了全国高校的逻辑学教程,以致很长时间,他一直被认为是逻辑学家,直到80年代,他的《知识论》《道论》等陆续出版,其哲学家身份才逐渐为人所知。同样,冯友兰先生本身注重学术创造,其贞元六书便是理论建构的代表。但到了北大后,冯友兰更多从事哲学史研究,他本人也主要被视作哲学史学家,大家甚至淡忘了他曾有过哲学体系的建构。从这方面看,以注重逻辑分析和理论建构为特点的清华哲学系的学脉似乎是中断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清华哲学系在形式上没有存续,但实际的学脉一直延续着,后一方面与华东师大哲学系的创始人冯契先生有关。大家都知道,冯契先生是金岳霖先生的学生,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尽管冯契在西南联大时也深受冯友兰、汤用彤等影响,但金岳霖对冯契在哲学上的制约显然更为重要。冯契先生不仅传承了金岳霖先生的思想,还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精神带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前面提到,清华以注重西方哲学和理论建构见长,冯契在继承这一点的同时,又对中国哲学作了系统回溯,并基于马克思的原著,研究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将清华学脉引入华东师大,而且深化还拓展了这一学脉。
后来清华大学在80年代恢复了哲学系,分别地看,其中不乏有能力的学者,但整体学脉未能完全恢复。而清华哲学系的实质性学脉,正是通过冯契先生传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我在很多场合都这样说,同行们对此也有共识。曾有一次大会上,有人问起当今中国哲学界有什么哲学特色,我如实地说:今天存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非华东师大之别”。这一历史回顾旨在表明:我们有理由认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这个大家庭,因为我们承载着这样一份厚重的学术传承。
接下来谈谈哲学的本质。就读于哲学系,大家肯定会问“哲学有什么用”。在我看来,哲学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我们建立基于事实的独立判断。现在网络上信息繁杂,人云亦云的情况很常见,如果不基于事实思考,很容易被带偏。只有先认清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是价值观念不正确,又不基于事实,必然会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所以哲学能引导同学们树立面向事实的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指手画脚,指责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但流于搬用现成理论,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有点类似以前的王明。就此而言,不仅应确立正当的价值观,而且应当理解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哲学的学习,有助于提升这方面的自觉意识。
另外,哲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是思维训练。有些同学即便学过哲学史,也不清楚哲学究竟是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做哲学。在哲学领域,所谓思维训练,就是要教大家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哲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哲学发展来看,像康德这样的哲学家,能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这是在哲学的基本方面,展开了深沉的哲学思考。现在提倡学习哲学经典,主要是以往的经典中包含哲学问题,也有如何解决问题的尝试。认真研读这些著作,对思维的训练有积极意义。
同时,哲学需要面对时代问题,善于用深刻的思辨回应时代提出的哲学命题。这样,要真正理解哲学,不能只读著作,还是要回到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要回应地时代问题,重新经历其智慧之路,与之深层对话。这才是学习哲学应该做的。
至于大家未来的去向,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当然不能不食人间烟火,需要与人生过程相结合。从实质的方面看,学习哲学,以后发展路径其实很广。将来同学们也许并不是个个都能成为哲学家,然而,大家都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背景、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当然,无论未来以什么为方向,在学校就读的这几年,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都需要认真进入哲学之门,做哲学系同学应做之事,包括研读经典著作,探索哲学问题,经受哲学训练,真正在哲学领域有所得。至于毕业后做什么,大家可以根据性之所近去尝试、去体会,如前所言,不是每个学哲学的人都要成为哲学家,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学习期间打好哲学基础,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发展方向。任何部门的工作,都需要经过实践操作,哲学的学习在价值观念和思维考察等方面,都将为大家提供必要的背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