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在京开幕,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20场分组会议和1场圆桌论坛,旨在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历史,力求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何光彩致开幕辞表示,本次研讨会将助力两岸同胞以史为鉴、以史为桥,牢记共同抗战的历史,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深刻启迪,把握昭示未来的历史大势,汇聚团结奋斗的前行力量,为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也将持续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加强史料整理与数字化建设,深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坚实的学术保障和思想支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作主旨发言表示,中国抗战是一部充满曲折、艰苦卓绝的历史,影响深远。中国抗战自始就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研究党和人民的取胜之道,不仅要歌颂我们民族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也要记载和诉说我们民族所经受的苦难。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战的洪流无所不达,改变了若干中国社会的形貌。相对于欧洲战场,二战中国战场在国际学界中长期被漠视与低估。将中国抗战史放在全球视野下研究是一个好的走向,两岸应就此加强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
“台湾光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回顾台湾光复的历史表示,在抗战过程中,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斗、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等,使台湾光复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成为事实。
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方德万,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全球背景”“重读一二·九:从燕园走向‘世界’”等题目作主旨发言。
本次学术研讨会将持续至3日。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战时国际合作、抗战与台湾光复、台湾的抗日运动等议题进行分组会议研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